首页 >> 新闻中心 >> 实践 |
2020年度国家治理领域精彩观点归纳——疫情防控中推进治理现代化10个观点 |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显著优势、激发了强大效能、凝聚了磅礴力量,成为战胜疫情的坚强保障。在党中央坚强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各级党委和政府协调联动下,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人民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行动,是一场齐心协力的人民战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社会“拧成一股绳”,通过切实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形成了同舟共济、群防群治的合力。疫情防控过程中人民群众充分展现了自我治理的重大价值。 在疫情防控中,数字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是对我国近年来积累的数字科技力量的一次演练。通过这次疫情,数字技术至少展现了在反应速度和精准度、线上动员、技术的社会场景开发三个方面的优势。 高福进:面对重大公共危机,党的领导是最可靠的保障 既要充分认识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又要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打赢这场“抗疫战争”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指示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都在一系列抗疫事例中不断凸显。 比如,自从疫情发生以来,从医疗部门到基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带领人民群众勠力同心、攻坚克难;不断强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责任,有效发挥党委党组的领导作用;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疫情防控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考察、识别、评价、使用党员干部,把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中的实际表现作为考察其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以党支部、党小组等为核心,坚持党建引领,建立由中央到地方、由省市到区县、由乡到村的自上而下的层层防护网络,坚持进行疫情监测、排查、预警、防控等工作。——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人民论坛》,2020年2月中) 胡颖廉:疫情下的社会治理需要用好内生和自发的力量 社会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在目标和理念上明晰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经历了长期市场经济和社会组织方式变化,我国社会的资源、人才、信息都高度繁荣且离散分布,社会网络也发生极为复杂的变化,已经无法由单一主体用传统方式加以控制。具体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部门不可能也没必要包揽风险研判、疫情发布、应急响应、救灾操作的全链条工作。我们需要一个兼具活力和秩序的社会,亟需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社会治理,这是真正内生、自发的力量,并已经在疫情防控中得到证实。例如,合理的自媒体舆论监督可以提升地方政府透明度,不至于疫情扩散后被动应对;又如,各自为政的封路断路,可能抑制社会自救和志愿帮扶;还如,社会专业力量有序参与捐赠物资物流,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民间力量拓展海外渠道筹集物资所彰显的效率,等等。如何共同建设美好和谐社会,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生态部教授(光明网,2020年9月4日) 付秀荣:加强疫情防控中人民群众的自我治理和有序参与 打赢重大疫情防控阻击战既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更要求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中学会自我治理、增强自觉性。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中,有效引导人民群众增强自我治理意识,不断展开“知、情、言、行”的全面自治非常重要。 要引导人民群众尊重科学、遵守法律、保持理性。做好重大疫情防控中的相关法律、医学、心理常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保持理性的必要认知,保持理性是避免疫情扩散的必备“良药”。要引导人民群众多理解、多宽容,保持一颗友善的心。非常时期,人民群众要对疫情防控工作予以最大力度的理解、支持,对待病人、对待重疫区更需要保持宽容、友善。重大疫情中,人民群众的友善与真情是我们携手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治理》周刊,2020年2月第1-2期) 吕鹏:数字技术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数字科技大规模应用于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这是一个新现象,也是我国近年来积累的数字科技力量的一次演练。通过这次疫情,数字技术展现出了至少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反应速度和精准度的优势。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帮助有关部门提升疫情预警能力,提高疫情防控精度。二是线上动员的优势。网络上的社群动员展现出“云力量”落地后的巨大动能。疫情期间,服务倡议得到积极响应,与平时的社群运营、在线党建密不可分。三是技术的社会场景开发优势。工信部不久前发出倡议,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协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很多AI科技公司迅速响应号召,将技术应用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场景中。同时,不少数字平台向各基因检测机构、防疫中心及全世界科学研究中心免费开放了算法和算力,加速本次新冠肺炎新药和疫苗研发。——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人民日报 》,2020年4月9日) 黄奇帆:各级政府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建议加大公共卫生与防疫的比重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为各级政府上了很重要的一课,我们一定要痛定思痛、引以为戒,加大公共卫生与防疫基础设施、运营体系、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在“十四五”时期的五年时间里,从中央到地方用2000亿—3000亿元把中国的公共卫生系统的短板给补上。 建议各级政府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一定要充分重视公共卫生与防疫基础设施、运营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资与管理运营规划。要意识到补上公共卫生这个短板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是不亏的,只要我们规划合理、落实有力,这个投资将会是中国经济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主席(《第一财经日报》,2020年2月13日) 李君如:新冠肺炎疫情考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 这次疫情大考,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另一道大题目: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一个关系国际关系、国际秩序、全球治理,关系人类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这个问题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近年来更成为全球的一个焦点话题。2017年1月17日和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世界经济论坛和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重要演讲,阐述经济全球化大潮不可阻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这是中国的理念、主张和全球治理方案,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这次疫情更是告诉全世界一个基本事实: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疫情面前,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唯有携手抗疫、共克时艰,才能彻底战胜疫情,共建人类美好家园。——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人民日报 》,2020年4月23日) 钟秉林:疫情凸显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教育治理要服从国家大局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针对现实问题,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重视教育资源配置、教师队伍水平的差异特点。 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网络教学突破了个体学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满足学生居家学习需求,同时有利于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也已正式开通。当然,全面实施网络教学也可能会因为教育技术资源配置的区域、城乡差异而带来教育公平等问题。因此,应以重大疫情防控为契机,提高网络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教授(《重庆高教研究》,2020年第2期) 钟飞腾:中国为应对疫情、改善全球治理指明了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提出了多重挑战。中国的立场,特别是中国关于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的论述,尤其引人关注。如何看待后疫情时代的大国关系,如何看待数字经济在疫情下异军突起的现实,如何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都是被关注的重大问题。 中国的主张,彰显了多边主义这一迫切需求。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多边主义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仍很严峻,一些国家面临第二波疫情威胁,各国抗疫、稳经济、保民生之路任重道远。在多方合作应对疫情冲击方面,既有的多边机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更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全球经济陷入萎缩,数以千万计的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传统的多边治理机制没能及时“止血”。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经济全球化的治理架构,使经济全球化不退潮,并且具有足够的包容性、可持续性和韧性。——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经济日报》,2020年12月1日) 杜志章:疫情防控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疫情虽然迅速爆发,但却又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第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同时依靠人民来打一场人民的抗疫战争;第二,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立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全面领导的能力;第三,充分展现了“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体制优势;第四,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全国各地、四面八方驰援武汉,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灾难发生的原因促使我们深刻反思,全面检视我们的行为方式;疫情防控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促使我们吸取教训,系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华中智库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光明网,2020年3月4日) 吴宏政:应着力构建国家治理中的“精神免疫”系统 “精神免疫”系统说到底是通过国家对公民所进行的“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建立起来的。对共同体成员进行价值观的教育是国家治理中的“精神治理”工程,即培育共同体“精神免疫”系统的重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与具体的国家建设实践、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以各种方式作出贡献的社会成员,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践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前行的路上充满了各种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构筑起应对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免疫”系统。同时,需要我们把共同体的“精神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3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