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实践
2020年度国家治理领域精彩观点归纳——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10个观点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准确认识和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特征,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双循环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以内为主、内外互动的循环,是创新驱动、自立自强的循环,是新形势下的更高水平开放发展布局。此外,新发展格局与现代化经济体系互为表里,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根本依托。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做好改革、开放、创新三件大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中国国内市场巨大潜力、释放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活力,通过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推动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以科技自立自强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主动地位。

刘鹤:推动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扬科学家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和合理质疑,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应用研究。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要发挥我国市场优势,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实现技术沿着从可用到好用的路径发展。创新驱动最终取决于人才和教育。要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全社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在开放条件下促进科技能力提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

谢伏瞻: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以内为主、内外互动的循环,是创新驱动、自立自强的循环

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是坚持扩大内需,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二是坚持高水平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加快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三是坚持创新驱动,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形成高标准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12月2日)

韩文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做好改革、开放、创新三件关键大事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14亿中国人民的活力充分迸发,创造更多物质文化财富、实现更加美好生活、逐步迈向共同富裕,这种推动现代化的力量是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的。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启示。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绝不动摇。通过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大的市场、更多的机会。这既有利于我国自身发展,也有利于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做好改革、开放、创新三件关键大事,我们就一定能够顺利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日)

赵昌文: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既要坚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质量和效益,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又要通过发挥内需潜力,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积极与愿意同我们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开展合作,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等衔接起来,在国内部分地区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把握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变化和贸易转型的机遇,大力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贸易新业态和产业新模式。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外商投资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在后疫情时代加强与世界各国在恢复重建中的合作,共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6日)

刘元春: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适应我国消费结构升级进程加快的趋势,既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打通阻碍释放消费潜力的痛点和堵点,又积极扩大优质商品进口,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消费需求;用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实施步伐,促进技术进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新发展格局中,供求平衡关系不仅体现在静态视角下供求的总量平衡,而且体现在适配性上的高水平动态平衡。——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6日)

韩保江:新发展格局与现代化经济体系互为表里

一方面,新发展格局着眼于宏观布局,旨在追求国民经济循环畅通这一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填充”新发展格局宏观布局中具体内容和实现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总供给和总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具体路径。另一方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无疑需要从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和经济体制等具体路径分别去建设和改革,但这“六个体系”和“一个体制”之间如何贯通和协同、衡量这个现代化经济体系好与不好的主要标准是什么等问题,现代化经济体系自身并不能回答。旨在实现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总供给和总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的新发展格局,恰恰能够回应现代化经济体系自身不能回答的这个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部主任(《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7日)

王在全:新发展格局下的领导干部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发展的短板上,更加关注科技、教育、人才和“三农”等领域

首先,中国经济要实现腾飞,要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必须补足科技这个短板。不仅要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还要研究如何建设良好的体制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更多的科研人员投身到研发创新活动中去,使科技工作者拥有科技路径的选择权,知识产权的分享权。其次,科技创新在于人才,人才培养在于教育,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要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学上;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营造良好教学环境和氛围,使尊师重教蔚然成风;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开辟网络课程、在线教育、视频会议论坛等线上教育新渠道,将教育资源为更多人所共享。最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农业现代化。以“三农”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导向,实施乡村振兴的成效、农业现代化水平等将直接考验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也将直接影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成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所所长(《人民论坛》,2020年10月下)

黄汉权:高质量建设双循环平台载体,打造合作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


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保税区等既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双循环格局的重要平台。要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积极推进高水平开放,探索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制度体系,使这些区域成为推动双循环战略的主要阵地。把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趋势,顺势而为,因“链”施策,多维度构建合作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一是构建“中国—东盟”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二是构建以电子信息为主的东亚高技术产业链,三是构建资本密集型产业链,四是构建“东部设计—中西部加工”产业链。——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研究员(《经济日报》,2020年7月15日)

任保平: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作为支撑

新型消费发展能否持续、能否发展壮大主要有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实体经济发展取决于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产业基础能力主要指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近年来,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在技术水平的先进性、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从实际出发,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要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的发展质量、可持续性以及国际竞争力,着力补齐产业链短板。——西安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经济参考报》,2020年10月20日)

石建勋:畅通内外循环要将我国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有机嵌入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之中

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自我封闭”,而是要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关起门来搞“内循环”,只会导致“死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畅通内外循环、内外并重、内外相互促进,是新形势下的更高水平开放发展布局。开放发展的重要内涵在于促进竞争、激发新动能。开放带来的竞争与合作,对于更好地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保持内循环机体的活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这样才能使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更加稳固。畅通内外循环要将我国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有机嵌入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之中,成为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增强不可替代性。只有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才能优化生产要素的跨国配置,扩大优质商品、服务的进口,进一步满足国内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使国内大循环更加通畅,质量更高。——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光明日报》,2020年9月21日)

来源:《国家治理》周刊


 
 
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
微信公众号: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南街48号中彩大厦907
网址:www.shzl.org.cn     邮箱:zgshzlyjh@shzl.org.cn   电话:010-65123357
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 shzl.org.cn. 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   京ICP备200032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