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主办刊物 >>  在线阅读
2024.01期

《社会政策研究》2024年第1期目次及摘要



640.png


01

社会政策的概念、范式与理论框架——兼论社会政策的历史渊源

刘  涛   李秋璇

[摘  要] 社会政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术领地和政策场域,但其基础概念、范围边界和历史脉络仍有许多模糊之处。本文尝试沿着历史和理论两条发展线索来梳理澄清社会政策的概念、范式与框架。历史上,社会政策起源于德国和英国。在19 世纪中期的德国,“讲坛社会主义者”着眼于国民经济大视野创建和发展了社会政策的概念,并建立了影响深远的“社会政策协会”。英国则是在费边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于20 世纪中叶开启了对社会政策的概念论述,并将其作为实现渐进式社会改良的重要途径之一。理论上,盎格鲁- 撒克逊和德国学术界对社会政策进行了概念界定和学科范围划定,促使其在综合汲取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了知识构建的自主化和本我化。基于社会政策的历史和理论叙事,本文从互助馈赠关系、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区分”和“介入”关系,以及社会与系统“双整合”功能三个层面来建构现代社会政策理论。本文的边际贡献是在社会政策与普遍社会科学理论之间建立理论对话的通道,为社会政策提供一般意义上的理论解释框架。

[作者简介] 刘涛: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秋璇: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刘涛,李秋璇.社会政策的概念、范式与理论框架——兼论社会政策的历史渊源[J].社会政策研究,2024,(01):3-24+131.

[阅读全文] 刘涛 李秋璇 | 社会政策的概念、范式与理论框架 ——兼论社会政策的历史渊源




02

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法制70 年历史轨迹、制度特征和基本经验

刘继同   周  京

[摘  要] 1949 年以来,我国经历了国家职能的历史性转变,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制度发展亦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征。2021 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标志着我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本文以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为切入点,选择现代、广义社会福利理论视角,将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法制建设划分为六个主要阶段,概括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福利法制九大结构性特征,总结六大基本历史经验。总体来看,70 余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走过曲折坎坷、波澜壮阔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蕴含现代法治的普遍性规律。主要启示包括:家庭化保护应升级为国家层面的福利制度;现代社会发展应避免社会政策被经济政策化;最佳的社会政策也是最佳的经济政策;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关键在于推动现代社会福利财政制度建设。

[作者简介] 刘继同: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教授;周京: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引用格式] 刘继同,周京.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法制70年历史轨迹、制度特征和基本经验[J].社会政策研究,2024,(01):25-37+131-132.

[阅读全文] 刘继同 周京 | 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法制70年历史轨迹、制度特征和基本经验




03

新风险背景下日本的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

武川正吾   张继元

[摘  要] 社会政策中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是世界范围内的共同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成立了中央社会工作部;日本建立了社会福祉士、精神保健福祉士等多个国家职业资格以大力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但是,很少有人从学理上探究为什么社会政策中社会工作的作用日益重要。针对这一理论议题,本文在探讨梳理社会政策概念的基础上,以日本为例,从社会政策学视角探讨了社会工作者在应对新社会风险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具体而言,在新的社会风险不断涌现的社会变革背景下,社会结构、社会意识与社会政策三者之间形成了三个结构性的错位,而我们对社会工作者的期待正是跨越传统的微观- 中观- 宏观的划分,通过实践揭示社会结构与社会政策之间、社会意识与社会政策之间、社会结构与社会意识之间的错位,并运用最新理论对这些错位进行干预,以最谨慎的态度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简介] 武川正吾:明治学院大学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张继元(译者):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引用格式] 武川正吾,张继元.新风险背景下日本的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J].社会政策研究,2024,(01):38-46+132.

[阅读全文] 武川正吾 张继元 | 新风险背景下日本的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




04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乔晓春

[摘  要] 从20 世纪70 年代初期开始的计划生育,使得中国妇女生育率快速下降,也预示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将在一定阶段明显加快。本文回顾了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过程,描述了以往不同时间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利用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老年人口的状况和特点,并对未来50 年中国人口和老龄化进程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2022—2036 年是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2037—2051 年进入中速增长阶段,2052—2063 年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迅速递减,从2056 年开始老年人口出现负增长,老年人口数量有所减少。从2068 年开始到未来的一段时间老年人口增长速度会在0 附近波动,而且会长期保持下去。尽管老年人口出现负增长,但是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仍然会持续上升,老龄化进程将大幅度减缓,这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老龄化和老龄问题带来的压力。总之,未来30 年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老龄问题的关键时期。然而,与“30 后”“40后”父母相比,“50 后”“60 后”“70 后”父母现有子女数大幅度减少,家庭养老将难以为继,未来社会养老将面临巨大压力。

[作者简介] 乔晓春: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引用格式] 乔晓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社会政策研究,2024,(01):47-63+133.

[阅读全文] 乔晓春 |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05

“关怀- 照护”理论、老年照护体系和照护型社会

唐  钧

[摘  要] 本文讨论了关于老年照护的三个关键性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照护”的理论背景、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其一,“关怀- 照护”理论,是一个围绕英文名词“Care”演绎而成的理论体系,涉及关怀伦理学、照护人类学等,本文用一个三角形图示来阐明以这个理论为基础的老年照护体系中的功能耦合和互动;其二,以上述理论为基础,本文认为居家照护既是中国老年人的刚性需要,也是整个老年照护体系的基础;其三,本文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来讨论老年照护体系和居家照护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同时对老年照护体系的发展前景提出了较为详细的政策创意和方案设计。

[作者简介] 唐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引用格式] 唐钧.“关怀-照护”理论、老年照护体系和照护型社会[J].社会政策研究,2024,(01):64-71+133-134.

[阅读全文] 唐钧 | “关怀-照护”理论、老年照护体系和照护型社会




06

共责异构:农村养老服务的有效模式

胡颖廉   宁学斯

[摘  要] 以人口老龄化和乡村振兴的双重战略为背景,基于全国78 名村党组织书记的一手访谈资料,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不同主体在农村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和效果。区别于既有理论,我国农村养老体系呈现主体分层、对象分类、方法分段的“共责异构”特征。组态结果显示:(1)邻里互助是唯一的单因素必要条件,市场机制基本缺失;(2)政府兜底是互助型养老的前提,党建引领的组织化社会力量起到补足作用;(3)居家养老的主要逻辑是共同体互助而不完全是家庭反哺,机构养老的逻辑是政府主导资源协同。在新时代新征程,农村养老体系改革要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制度优势,实现有中心的多元协同。

[作者简介] 胡颖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宁学斯: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助理

[引用格式] 胡颖廉,宁学斯.共责异构:农村养老服务的有效模式[J].社会政策研究,2024,(01):72-87+134.

[阅读全文] 胡颖廉 宁学斯 | 共责异构:农村养老服务的有效模式




07

全民基本收入:社会保障的第三种模式?

岳经纶

[摘  要] 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就业模式形成巨大冲击,以正规就业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保障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全民基本收入”这一古老思想重新焕发活力,并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性运动。本文从社会政策发展的历史脉络切入,把全民基本收入置于社会保障制度演变的历史情景中,通过比较基本收入与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这两大主流社会保障模式的关系,探讨全民基本收入能否成为继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之后的第三种社会保障模式。

[作者简介] 岳经纶: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引用格式] 岳经纶.全民基本收入:社会保障的第三种模式?[J].社会政策研究,2024,(01):88-101+134.

[阅读全文] 岳经纶 | 全民基本收入:社会保障的第三种模式?




08

中国社会救助统筹整合研究

杨立雄

[摘  要] 随着社会救助的保障水平稳步提高,项目种类不断丰富,社会救助统筹整合问题日渐突出。在微观层面,社会救助项目之间缺乏协同造成低保家庭和其他困难群体之间的福利待遇出现较大差距;在中观层面,社会救助向其他社会保障领域快速扩展,出现社会救助“综合保障化”;在宏观层面,“兜底”定位导致社会救助分配功能减弱,地区差距拉大,服务共同富裕发展战略的力度不够。上述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救助政策的“自下而上”和问题触发式发展路径;社会救助管理的科层制发展与专业化分工之间的矛盾;社会救助的政治属性与政府职能的变动。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亟待加强社会救助统筹整合,提升社会救助的公平性;建立国家低收入线制度,形成分层救助体系;明确福利发展模式,限定社会救助边界;提升社会救助分配功能,夯实基本生活救助。

[作者简介] 杨立雄:康复大学(筹)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引用格式] 杨立雄.中国社会救助统筹整合研究[J].社会政策研究,2024,(01):102-112+135.

[阅读全文] 杨立雄 | 中国社会救助统筹整合研究




09

数字技术赋能中国现代慈善及其限度

周  俊   刘辰玥

[摘  要] 在数字技术被快速应用于慈善事业但数字鸿沟、数字欺诈等问题却不断暴露的时期,十分有必要讨论数字技术如何赋能现代慈善及其限度这一问题。现代慈善从一种文化理念转化为一种全球性实践,科学技术的赋能作用十分关键。当前,数字技术沿着科学技术赋能现代慈善的基本进路,在公益化、大众化、效率化和法治化四个方面有效促进了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与此同时产生了“逆公益化”“参与冷漠”、公平与效率失衡、法治信任弱化等潜在风险。要持续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并防范其风险,亟需加强政策供给,尽快开展数字慈善监测评估工作,以及积极促进慈善事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作者简介] 周俊: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教授;刘辰玥: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周俊,刘辰玥.数字技术赋能中国现代慈善及其限度[J].社会政策研究,2024,(01):113-123+135-136.

[阅读全文] 周俊 刘辰玥 | 数字技术赋能中国现代慈善及其限度




10

数字化与社会政策基础——一项文献综述

王  晶

[摘  要] 本文基于文献研究方法,探讨了数字化时代社会政策基础的变革。从社会分层机制看,生产体制分化、信息租金、数字鸿沟等新的社会分化机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平等;从就业模式和社会保障看,数字技术推动了劳动形态由工业社会的“职业化”向数字时代的“零工化”转型,零工社会保护机制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是将零工就业作为一种新的标准化就业形态,纳入现有社会保护框架;二是将零工就业作为一种独立就业形态,为零工群体提供补充性或特殊性的社会保护机制。数字化技术提高了不同层级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提高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存在局限性,一是数据、平台和人力资源的匹配问题,数据算法最终替代不了“人的服务”;二是不同国家原有的福利制度痼疾,在数字化社会下呈现路径依赖的特性。

[作者简介] 王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

[引用格式] 王晶.数字化与社会政策基础——一项文献综述[J].社会政策研究,2024,(01):124-130+136.

[阅读全文] 王晶 | 数字化与社会政策基础——一项文献综述



文章刊发于《社会政策研究》2024年第1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进入知网查阅本期杂志>>>>>

点击进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查阅本期杂志>>>>>

点击进入维普网查阅本期杂志>>>>>

点击进入万方数据查阅本期杂志>>>>>

点击进入超星查阅本期杂志>>>>>

点击进入龙源期刊网查阅本期杂志>>>>>



 
 
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
微信公众号: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南街48号中彩大厦907
网址:www.shzl.org.cn     邮箱:zgshzlyjh@shzl.org.cn   电话:010-65123357
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 shzl.org.cn. 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   京ICP备200032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