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
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读懂新发展格局


——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的体会


作者: 詹成付,中央宣讲团成员、民政部副部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在党的全会历史文献中是第一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着眼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我国“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形成过程、基本内涵、重大意义以及“十四五”期间的重点任务,对于我们广大民政干部读懂新发展格局,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活动本质上是一个基于价值增值,信息、资金和商品(含服务)在居民、企业和政府等不同主体之间循环往复的流动过程,如果考虑国家(或经济体)的边界,则有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之分。一般认为,所谓国内循环就是指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内的分工体系和市场体系为载体,以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为补充和支持,以国民经济循环顺畅、国内分工不断深化、总体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为内生动力的经济运行体系;而所谓国际循环则是指以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为基础,以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为依托,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为表现形式,基于比较优势的各经济体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经济运行体系。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国内可循环,而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大国经济通常都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运行体系。


1
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时代背景


 任何一个重大的经济战略思想的出现、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都是特定时代和特定的国内国际发展环境的产物,都是对时代之问、新发展环境之问的回应。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现实考量和战略远见。

第一,这是我国发展阶段变化的结果。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时期里,我国资金、技术严重匮乏,但廉价劳动力丰富,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形成了较强的互补性,我国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了国际大循环,形成了市场和资源(如矿产资源等)“两头在外”“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给我国带来了经济长时间高速增长。经过21世纪第一个和第二个十年的持续努力,我国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正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资金供给相对充裕,而资源环境约束愈益强化,经济发展已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质量和效益替代规模和增速,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适应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提升国内循环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我国在国际循环中的位势,加快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二,这是我国发展环境变化的结果。从国际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针对一个时期以来产业“空心化”的弊端,纷纷出台“再工业化”计划促使制造业回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趋势。2020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受到冲击,逆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碎片化趋势愈加显现,美国特朗普政府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向我国频频施压,妄图号令“西方”乃至全世界“选边站队”,同中国经济“全面脱钩”,使得我国长期以来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出口、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发展、运用国际规则维护权益的条件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国际经济衰退、外部市场萎缩,导致“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的优势渐渐失去,我国面临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双向挤压”:一方面,消费市场依赖国外,主要贸易伙伴都在国外,如果出现疫情或制裁,出口订单会被大面积取消;另一方面,供应链上一些关键技术、进口原材料和配件依赖国外,一旦出现外部动荡,随时可能出现短缺,从而使我国生产停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从国内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需要降低生产、交换、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交易成本,而我国过去对这方面问题解决不够,内部经济循环不畅通、市场分割化现象还比较严重。因此,加强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对内开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确保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无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三,这是我国发展条件变化的结果。美国、日本等大型经济体的发展历程表明,发展国家在达到一定发展水平后,国内大循环都将取代国际大循环,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轴和政策制定的核心考虑因素。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具备了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的基础条件。从经济总量看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11名,到2009年就已超过日本稳居世界第2名,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城镇化率超过60%,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50%;从生产供给看,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消费潜力看,我国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2.23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2019年,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55万亿元,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1万亿元,同时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从发展前景看,从“十四五”时期开始,中国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联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多点开花、多头并进,因而经济持续增长的韧性足、周期长、回旋空间大。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社会财富积累将不断增加,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壮大,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将更趋明显,国内需求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也更加明显。从制度保障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又有利于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从而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强劲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是:一切皆以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为转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洞悉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因势利导、顺时而为地作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事实表明,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必要的、适时的,而且也是完全有条件的。


2
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形成过程


新发展格局不是横空出世的“飞来峰”,而是从我国较长时间的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走出来的,植根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有资料还显示,到2019年,我国经济大体有了“两个80%”的特征:80%的劳动力、资源、原材料、能源(除石油天然气外)等生产要素由国内供给;80%的产出在国内市场销售。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党根据实际,不断完善政策,为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做了大量思想理论和政策准备。

早在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就在肯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的同时,强调“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强调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同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其作为居于主导地位、统领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注重以改革的办法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的动力。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其目的就是要稳定制造业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提升供给体系质量,疏通国内经济循环的堵点。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要求,强调“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补短板、强弱项”要从民生补短板、基建补短板、产业升级补短板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将“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与供给侧改革的“补短板”互相衔接起来,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了具体政策抓手。

2020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决策并不断丰富完善的重要时间节点。2020年初,我国最早向世卫组织报告了新冠肺炎疫情,2月下旬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疫情防控、统筹推动复工复产的同时,提出了“畅通经济社会循环”的紧急任务。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阐述了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要求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第一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月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基于供给、需求视角再次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联组会上,较详细阐述了新发展格局:“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企业家座谈时,进一步明确指出同新发展格局紧密相关的三大问题:第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第二,“国内循环为主,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第三,“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了“新发展格局”的政策思路,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这次会议还进一步明确:新发展格局不是一项短期考虑,而是“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的,这也意味着“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将对“十四五”时期的经济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在接下来的8月18日至21日安徽考察工作中、8月20日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8月24日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9月1日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9月8日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9月9日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9月11日的科学家座谈会上、9月17日的基层代表座谈会上、9月22日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9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指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且强调“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2020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所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历史表明,《建议》提出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历经十多年持续探索,逐步由萌发到产生再到比较完整地提出来,是对以往相关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和政策构想的全面总结和升华,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


3
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建议》提出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涵十分丰富,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其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重大意义。

一是要把握灵魂。《建议》强调,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就启迪我们,新发展理念是新发展格局得以产生和形成的思想灵魂,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结果。我们所构建的新发展格局,无论是国内大循环、还是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都应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更加重视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国内绿色生产和生活,更加重视开放在经济循环中的作用,更加重视民生和共享发展,而不是再回到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低论英雄的老路上去,不是再回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路子上去,更不是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去。只有把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到位,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使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朝着正确方向进行。

二是要把握主体。《建议》明确指出,新发展格局中的“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这就启迪我们,“双循环”不是平均的、也不是像过去那样以国际循环为主体;国内循环是主循环、是双循环的基础,国际循环是次循环、是国内循环的辅助和延伸,这是新发展格局的显著标志。如前所述,在经历一定发展水平后,大国经济只有立足国内循环实现规模经济,刺激市场主体创新,才能夯实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产业基础,深度参与国际循环,实现更大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我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明确“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意味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依托强大国内市场,着力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协调;就意味着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就意味着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三是要把握整体。新发展格局中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个相互促进的整体,这是认识和把握新发展格局的要害所在。在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循环不能离开国际循环的支持,否则,就容易退回到自我封闭的老路上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醒我们:“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强调新发展格局中的“双循环”是一个整体,就是要求我们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要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加速补齐要素、资源、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在更宽广的视野下引导国内产业提质增效和消费升级,让国内大循环更加畅通。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前一段关于讨论新发展格局的一些文章或报道中,特别是境外一些学者和媒体担忧中国发展会走向“内顾化”、走向改革开放前的“自力更生”,这是对新发展格局的误读误解,是对国内国际循环辩证统一关系的片面认识所导致的。

四是要把握关键。坚持创新驱动,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都比过去任何时候更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只有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我国高质量发展才能顺畅进行,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才能良性互动,新发展格局才能加快形成。

五是要把握底线。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是新发展格局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前提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树立底线思维,既是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力保障。在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的情况下,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紧迫性、重要性显著上升,要充分保障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人民安全、社会安全,防范和化解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系统性风险。《建议》强调,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现实意义。

总之,我们党适应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阶段提出的新发展格局内涵十分丰富,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新发展。把握新发展格局,灵魂在于新发展理念、基础在于国内循环、要害在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基本前提和保障是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全部目的在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提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理论创新意义。新发展格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发展和新的实践,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深刻变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主体的历史性转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指引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成果。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是“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我们要深入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 。

二是实践指导意义。科学理论的巨大作用,不仅在于正确地解释世界,更在于指导人类正确地改造世界。新发展格局对我国“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各地区各部门要在正确理解把握的基础上,做到思想认识上主动适应、工作举措上积极谋划、实际行动上认真落实。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在全国“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深圳市“要优化升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增加经济纵深,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10月12日至13日潮州、汕头等地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企业家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走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实施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家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主战场中选准自己的定位,发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展更上一层楼,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2020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要“唱好‘双城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党中央这一系列举措就是要求我们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增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自觉性,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中尽快找到本地区本部门的定位和任务,把党中央的重大决策落实落地、早见成效。就拿我们民政部门来说,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应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发挥好自己的作用。社会救助工作、慈善事业、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等的社会福利工作、养老服务工作等,对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都有重要促进作用;行政区划管理、基层政权和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商会等工作,对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优化地方资源配置,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为畅通国内循环都能发挥推动作用。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思想认识上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在工作举措上结合民政实际尽快谋划落实办法,在实际行动上要选准自己的定位。总之,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合唱中扮演好民政的角色、发挥好民政的作用。

三是世界意义。新发展格局的提出,表明中国旗帜鲜明地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表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当前世界经济虽然遭遇逆全球化,但世界已经回不到彼此封闭孤立的状态,更不可能被人为割裂,我们要秉承开放包容理念,坚定不移地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不追求一枝独秀,不搞你输我赢,也不会关起门来封闭运作,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新发展格局提出及其实践向世界证明,中国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中国又一次以实际行动践行和维护了多边主义,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4
深刻认识和把握“十四五”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任务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长期历史任务,要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一以贯之地推进。“十四五”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为此,《建议》提出了一系列任务,重点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构建强大国内市场。内需体系是由居民消费需求、企业投资需求和政府公共服务需求共同构成的。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8%,内需特别是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十四五”时期,要针对不同主体的需求,打通阻碍需求潜力激发的堵点、痛点和瘀点,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要顺应居民消费需求升级趋势,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革完善工资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让消费者有钱消费;要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消费者少些后顾之忧;要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扩大节假日消费,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让消费者方便消费;要改善消费环境,提高食品药品等与民生直接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让消费者放心消费。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企业家专心办企业并获取合理回报,让企业想投资;继续放宽准入限制,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特别是打通资金向实体经济流通的渠道,强化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让企业能投资;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加强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护,让企业敢投资。要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着力补齐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领域的短板,进一步加大新基建、新产业、新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总之,要通过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助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第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我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供给上长期高度依赖进口、“卡脖子”问题突出,严重威胁着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应当尽快研究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大科研单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总之 ,要通过科技创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三,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从全球产业链看,我国目前尚处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中低端位置,要着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短板,打造新兴产业链,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造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总之,要通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提质升级,助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第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战略方向,推动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要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不断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要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和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优势地区带动作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总之,要通过不断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障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畅通,保障产业间、地区间、城乡间、供给和需求间的畅通。

第五,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过去40余年我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一方面,要高质量引进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持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自由贸易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另一方面,要高水平走出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规模,深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二十国集团等组织发挥国际经济合作功能,加快中欧投资协定、中日韩自贸区等谈判,与主要发达经济体建立更加紧密的产业和市场循环关系。同时,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总之,要通过扩大开放,加快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第六,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因此,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地落实。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总之,要通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示范带动,把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来源:《中国民政》2020年第21期


 
 
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
微信公众号: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南街48号中彩大厦907
网址:www.shzl.org.cn     邮箱:zgshzlyjh@shzl.org.cn   电话:010-65123357
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 shzl.org.cn. 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   京ICP备200032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