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库建设 >>  专家观点
付克新:决战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

作者 付克新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分中心


 编者按   

在全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中国人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团结一心的力量、英雄无畏的行为和决战的姿态,取得了保卫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大阶段性胜利,积累了重要经验。 


在全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中国人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团结一心的力量、英雄无畏的行为和决战的姿态,取得了保卫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大阶段性胜利,积累了重要经验。中国经验的有机构成,至少包括中国方案、中国思维、中国制度、中国治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等方面。


第一,中国方案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总方案,表现为我们决战决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制定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和战略策略,包括果断采取措施封城隔离、倡导居民自觉在家隔离、全国对点支援湖北和武汉、防疫物资的调配和生产、保障医护人员的健康、社区防控和协同治理的逐步推进和加强、分级分区有序复工复产、逐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等。中国方案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和中国人民积极作为、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结果。决战决胜疫情的中国经验,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第二,中国思维是协调推进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维,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也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统筹兼顾思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不是孤岛上的独立事件,而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突然爆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决战决胜疫情防控需要全国一盘棋、重大战略统筹协调一盘棋、发展目标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一体推进一盘棋。有序推进、切实做好这些重大工作,离不开中国思维的战略统筹和系统部署。


第三,中国制度是决战决胜疫情的根本制度和显著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坚强领导、人民的高度自觉和积极作为、依法防控,都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中国制度能够及时、有效地回应人民的意愿和期待,既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又能够在结果上保证有利于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艾尔沃德就明确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总会有人说,中国这也没有,那也没有。但如果我感染了,我希望在中国治疗。


第四,中国治理为决战决胜疫情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当代中国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制度安排和战略设计,不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在优质高效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的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得到了集中展示,体现了大国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特别是社会治理和基层治理效能的发挥,不仅成就了疫情防控的诸多“高光时刻”,还为系统深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资源和经验准备。


第五,中国力量是决胜疫情防控的根本力量。中国力量包括制度、物质、文化、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力量,但是体现最鲜明的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强大力量和中国社会高效的动员、组织、应变能力。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中,在新中国蓬勃发展的七十多年壮阔历程里,中国力量都是最为根本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力量的核心与基础是人民力量。


第六,中国精神是有序协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谱系。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中国人民的敢于担当、无私奉献、拼搏奋战和同舟共济,丰富发展、生动诠释了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凝聚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疫”精神。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谱系的最新成员,是我们决战决胜新时代各种风险挑战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一精神品质对于做好自我隔离和防护、阻断病毒传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虽然无症状的潜在病毒感染者看起来和普通人没有区别,但绝大多数人仍然非常自觉地长期坚持自我隔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阻断病毒的社会传播链条,避免因为人员聚集而造成大规模的感染。


第七,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民安身立命、开拓进取的源头活水,不仅为中国人民决战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滋养,也是我们统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项重大战略的宝贵财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并不断开拓创新、丰富发展的文明传统,中国文化的体量非常大、内涵非常丰富,在疫情防控中有很多生动的体现。比如在驰援疫情严重地区的广大医护人员身上,比如在人们自觉自发捐献的粮食、蔬菜、水果、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抗疫物资洪流中,都可以发现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文化理念。


 
 
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
微信公众号: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南街48号中彩大厦907
网址:www.shzl.org.cn     邮箱:zgshzlyjh@shzl.org.cn   电话:010-65123357
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 shzl.org.cn. 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   京ICP备20003282号-1